是品牌,更是引领——“胜利地质,引领胜利”品牌文化综述(上)

(转载《胜利日报》2008年11月3日 本报记者 徐永国 庞世乾 特约记者 潘为英) 

      在国内石油地质界,“胜利地质”是个响亮的品牌。

     2005年,油田油气藏工程高级专家曹绪龙登上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贝克曼研究所的讲台,让胜利三采技术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2006年,油田第一位女博士张林晔应邀出席第六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让“胜利地质”在国际地球化学界声名鹊起。 
     2007年,王永诗步入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科技进步奖,同年,他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这3个人来自同一个单位——被誉为胜利油田地质参谋部的地质科学研究院。 
     44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胜利油田共找到75个油气田,探明47.25亿吨石油地质储量,生产9.29亿吨原油。作为地质参谋部,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居功至伟。 
     44年,胜利地质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4项。其中,《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及配套勘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成果,促成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飞跃。目前,他们有2项技术跻身中国石化6大核心技术行列,5项确定为中国石化专有技术。 
     石油地质理论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勘探开发的大发展。复式油气地质理论、隐蔽油气藏理论等多项理论的创新突破,充分证明:“胜利地质”不仅仅是品牌,更引领着胜利油田的一次次发展飞跃。 
    张林晔,胜利油田第一位女博士,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专家。她的研究成果《济阳坳陷未熟——低熟石油判识标志、成烃特征、成藏条件和资源预测》,被国内权威专家认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对中国东部浅盆和浅层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第六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上,她作的《东营凹陷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研究》获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胜利地质”随之在国际专业会议上声名鹊起。 
     现在,张林晔和她的多项研究成果,都成为“胜利地质”的品牌标志,支撑和引领着胜利油田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纵观胜利油田的发展史,这种引领无时不在。 
     从1960到1980年,这是胜利油田探索积累阶段。胜利地质在勘探上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和背斜理论,指导着济阳坳陷和中国东部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仅胜利油田就有胜坨、东辛、永安等30个油田投入开发,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 
    开发上,在水驱油理论及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开发理论上,胜利地质在国内率先探索出一套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开发的程序和方法,是继大庆整装油田开发之后我国开发战线的又一突破,为我国石油开发理论的完善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从1981到1990年,是胜利油田理论突破、增储上产阶段。胜利地质在勘探上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复式油气地质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胜利油田发现孤东等24个油气田,年探明储量最高达到4.1亿吨,油气产量首次突破年产3000万吨,1991年最高年产3355.2万吨,3000万吨以上保持了九年,成就了胜利油田最辉煌时期。开发上研究发现了水淹规律,丰富了国内水驱油田开发理论。 
    从1991年至今,是胜利油田技术创新、稳定发展阶段。胜利地质在勘探上研究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及配套勘探技术。开发上创新形成剩余油富集区、聚合物加合增效等理论,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以及三次采油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4月,胜利油田首个“泰山学者”岗位落户地质院。同时,地质院又作为中石化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提高油气采收率工程技术中心,走到了中石化、山东省科技战线的最前沿。面对中石化集团公司提出的“围绕40%、力争50%、挑战60%”的提高采收率目标,地质院正为此积极探索新理论、攻关新技术。 
    品牌理论和技术的背后是胜利地质工作者们的执著和奉献,地质院党委书记孙喜新认为,与其说是理论技术演绎精彩,不如说是地质工作者们演绎精彩,“他们锻造了理论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理论技术又成就了更多的专家和人才,从而也让地质院成为专家的摇篮”。


是历史,更是未来 

——“胜利地质,引领胜利”品牌文化综述(下) 

      44年来,从这里走出了7名院士。 
     44年前简陋的地质指挥所,已经成长为中国石化的重点研究院。品牌理论、品牌技术、品牌人才、品牌团队成为“胜利地质”品牌引以为豪的支撑。 
     作为胜利油田发端的起点,华八井已经成为胜利油田的一种符号和胜利人的深刻记忆。在这个记忆中,凝结了太多的胜利地质工作者的情怀和感动,一种被誉为“铁柱子”的胜利地质文化和华八井一起在胜利油田的历史河流中涓涓流淌。 
    1961年3月,华八井取心见到的油砂结束了“华北无油”的历史,当时的石油部决定,改岩心录井为岩屑录井。这让地质录井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高、难度大、人员少的矛盾陡然显现,钻井进尺由每天十几米提速到几百米。 
    就在那一年,地质人员做到了岩屑、钻时、泥浆、气测四种现场资料与测井解释保持一致,3000米井深的油层深度误差不超过两米,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被石油部领导称作推不倒、打不垮的“铁柱子”。 
    跟“铁柱子”精神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胜利地质诞生的诸如货郎担、一粒化石、事不过夜等胜利地质十大传统精神,像人们心头的一盏明灯,指引激励着地质人不断前行,“严细、求实、拼搏、奉献”成为主要的精神元素。 
    一份“生死状”更能诠释这种精神的内涵。1986年,孤东会战拉开帷幕,时年已经47岁的地质院工程师郭子政身患重病,虽然多次请愿参加会战,但都没有得到批准。于是,他立下一份文书说,本人坚持要到孤东前线,一切严重后果有自己承当,领导不负任何责任。4个多月的会战时间里,郭子政没有休息过一天,被誉为孤东会战的“老黄牛”。 
    地质院党委书记孙喜新说,从1964年胜利油田拉开会战序幕和地质院成立起,就埋下了胜利地质文化的种子。随着文化种子的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地质工作者立志科研攻关,使得一批批勘探新技术应运而生,为胜利油田指明了勘探方向,一个个油田从地下被认知,原油产量大幅上升,奠定了胜利油田在全国第二大油田的基础,实现了对胜利油田前进发展的引领作用。 
    这一时期,陆相生油理论和背斜理论得到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复式油气地质理论。不仅发现了油气田,并且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在国内率先探索出一套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开发的程序和方法,成为我国开发战线继大庆整装油田开发之后的又一项突破,为我国石油开发理论的完善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末,油田内外部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油田也面临着勘探开发和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这一时期,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地质院继承总结了“铁柱子”、“货郎担”、“一粒化石”等“胜利地质十大传统精神”,融入现代科研单位精神要素,总结提炼出“求实、创新、超越”的新时期胜利地质精神,指引科研人员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新理论、新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为锻造品牌理论、品牌技术奠定了文化根基、提供了精神支撑。 
    企业文化让地质工作者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精品的共同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让胜利油田辉煌继续。形成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及配套勘探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东部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建立了“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区理论,在胜利油区的190个开发单元推广应用后,增加可采储量4335万吨,累计增油875万吨。 
    百年胜利,地质先行。进入21世纪,围绕胜利油田确立的“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愿景目标,地质院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共同愿景。明确了分三步走的阶段战略发展目标,即在2010年前,巩固优势,保持国内领先;2020年前,创新突破,实现国际知名;2020年后,追求卓越,迈向国际一流。 
    地质院院长刘显太说,过去,“胜利地质”品牌激励着地质科研人员攻克了一道道理论技术难关,铸就油气储量产量新高峰,夺得油气勘探开发的一次次胜利。未来,“胜利地质”品牌也将继续指引着地质院科学发展、创新突破、胜利前进,更将引领着胜利油田持续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预见的是,“胜利地质”引领胜利,既是光荣历史,更是美好未来。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本会新闻|中外企业文化峰会|学术论坛与班组论坛|民营文化论坛|传媒与品牌年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77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980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