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化期企业应大力弘扬的七种精神

改革深化期企业应大力弘扬的七种精神

刘三彰

 

一、大力弘扬市场精神,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现在企业经营思想领域存在着一些偏离企业正常发展的观念:一种是政府依赖症,一种是垄断妄想症,还有一种发展近视症。政府依赖症最早来自于国企,他们是经济成分的主体,有责任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保持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企就如同政府的亲生孩子,在获取资源方面也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来是商业行为,动辄各级政府就出面代言、干预、帮助,使其获取了民企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民企搞清楚了这个道理,也纷纷加入到“认干爹、当干儿”的行列,通过相关系统找到亲缘关系,没有组织关系的发展个人关系也要攀上亲。然后就可以跟政府伸手要钱、要地、要项目、要贷款……这些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制造了“寻租”空间、加剧了社会腐败,而且对企业而言一旦习惯了这种经营思想,就会产生“公子哥”的毛病,对内生性核心竞争力构建、对企业长远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垄断妄想症几乎是政府依赖症的并发症,就是指一些企业妄图获取垄断优势以后就可以“坐地收钱”,干部员工就可以藉此安享富裕生活了。比如有的水、电、网络、电视等公共服务商,文化理念说的很好,但其服务流程的设置怎么看也不像把客户当成了“上帝”,甚至有的服务条款缺乏对客户起码的尊重。很多人羡慕这样的企业,由于先期获取了垄断地位,在既定服务范围内对服务收费具有较强话语权,就不必去求客户,不必“太辛苦”,经营效益还很可观。要指出的是,一些企业即便谈到垄断优势的话题,也更多的是因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给予的恩宠而得到的垄断优势,属于自然垄断与行政性垄断的结合体,并非因自身技术领先或管理领先造就的一般性经济垄断,用稍长的时间维度去衡量实难看到其核心竞争力。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垄断集团,大多因其对行业、市场与社会产生的恶劣影响或被监管部门惩罚或是自身竞争力锐减而走下企业帝国的辉煌神坛,这是值得警醒的。第三种症状是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发展近视症。有的企业家不真正相信企业文化、企业信仰和经营哲学等理论,与这个病症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因素,比如国企领导人的任期制以及民企艰难的经营环境,他们认为企业所有工作都应对当下经营绩效负责,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只是兼顾之,顾得上就顾,顾不上也罢。理论上讲,这种思维模式下产生组织内生性管理隐患与长期性社会问题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新时期如何实践中央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诚然需要监管层面的改革创新,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企业如何摆脱上述病症困扰,大力弘扬市场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一是深刻审视企业的目的和价值。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了某种产品或服务,在恪守法律基础上创造价值,造福于消费者和员工。二是树立对市场的敬畏感和对客户的充分尊重。企业生存终将靠市场,尊重客户满足需求,在市场上建立信任,是企业发展正途。三是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正能量、创造真价值,努力成为行业发展、技术进步、消费文明和社会前进的引领者。

二、大力弘扬实业精神,撑起中国新型工业体系的精神脊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兴起了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大讨论。有学者提出,当前一些企业在唯利是图、好大喜功的思想影响下,很多企业纷纷进军房地产、金融、能源等资本回报率高的产业,扎扎实实做实体经济的企业越来越少,本质上是中国企业文化中缺失实业精神的基因。此外在近20年我国企业发展中,很多企业兢兢业业做产品做出了名堂,但成功不久就经不住诱惑,热衷搞投资,搞多元化和集团化,最终由于管理跟不上而衰败,导致我国企业平均寿命较短,相当一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也成了中国企业缺乏专业精神的佐证。这些观点影响很大,一些企业因此选择随大流。

从文化学角度深入分析,我们对这些观点存疑。应当说当前企业热衷投资回报率较高行业,企业经营思维活跃与浮躁特点兼而有之,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成长的青春期综合症,是一种企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并非中国企业压根儿就缺乏实业精神基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中国从商帮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优秀企业的文化普遍映射到“勤恳、专业、诚信、致远”等实业精神之必备内涵;二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民众的财富观从过去拒绝到接受再到争取,“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为企业接受,支持了企业对“资本逐利性”等经济规律的认同,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奇迹式发展的理念深入企业思维,主观上为企业投资赚钱快的行业提供了思想基础。随着中央的引导和企业进一步成长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树实业精神,做强实体经济基础。

我国正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柱石。如何克服我们没有经历科学管理阶段和完整的工业文明发展产生的基础不足的障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自动化、高端化、精密化的大趋势,迫切需要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大力锻造新时期的实业精神,夯实专业、专注的经营思想,树立追求卓越品质的决心,建立精益管理的思维,以此引领企业从规模发展到质量发展,打造强大核心竞争力,挺起中国新型工业体系的精神脊梁。

三、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增强深化企业改革的动力和信心

近两年来李克强总理出访时大力推销中国高铁技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仅仅十年前高铁对中国来说还是个梦想。我们的了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不仅掌握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高铁技术。有资料显示,美国律师团经过近半年的知识产权审查,确认了中高铁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革开放36年,企业界所取得的成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掌握了一大批核心技术,有效推动了工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然而也要看到,技术创新仅仅是创新的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在创新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比如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与冲击,迫切需要从商业模式的战略方面研究应对;一些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刚刚形似就止步不前,“大企业病”的症状不断显现,迫切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有些企业抱残守缺执着于落后经营模式的路径依赖,迫切需要更新经营发展理念……这些问题如不重视,不仅会阻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可能引发干部员工对组织未来发展的迷茫和动力缺失。

改革全面深化期,既是在既有基础上核心竞争力大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行各业新陈代谢的变革期。当前应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深入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市场变化与技术革新对企业经营的深刻影响,找到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模式。正如20年前,郭士纳在IBM经营日渐衰微的时候执掌帅印,通过研究看到了设备市场微利化和服务市场的高端化趋势,毅然把公司经营定位从设备厂商转向IT服务商,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一个亏损8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扭亏为盈并逐年丰收,使这个老牌IT企业迎来了新的辉煌。其次,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大力推动组织变革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使企业组织更加贴近、跟紧市场,成为能够以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第三,企业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真正从“一窝蜂”式的落伍理念中走出来,不要逃避本行业成长变革周期,看人家做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这种急功近利办企业的模式注定没有事业和前途。要摆脱思维定势,尽快从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中走出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要指出,新时期企业要有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自觉,彻底摈弃为了利润不惜直接排放工业污水、废气、废料等冲击法律与道德双重底线的行为,这是我国企业成长必须跨过的道义门槛。

四、大力弘扬人本精神,探索形成中国式人本管理模式

改革的目标是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更加适应,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改革深化期,面对员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面对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的新趋势,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又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具体说:一是大批年轻员工加入企业后个性化、人性化需求不断提出,如何使之有效融入组织;二是一线劳动工人主要地由农民工队伍来承担,如何完成其向知识型、技术型员工队伍的转变;三是员工队伍更广泛更强烈地表达对收入增长、职级晋升等价值认可,如何建构更加理性更加平等的职业理念;四是与营销人才队伍相比科技人才队伍价值感呈现弱化趋势,如何平衡匹配资源与利益分配;五是干群收入差距增大趋势继续加剧,如何建设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及心理契约;六是员工队伍在年龄上呈现老龄化趋势,如何看待与解决“老龄化”员工的价值定位……

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探索建立一种基于新时期企业和员工需求的企业民主管理模式。在施行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着几种认知:有人认为中国企业搞民主管理缺乏历史文化基因的支持,也有人认为民主管理与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对立可能降低管理效率,还有人认为企业现行体制下难以推动民主管理。我认为第一个观点是误读,早在先秦时代中国文化体系里就有了民本管理思想,历史上政治经济比较繁荣的时期大体上离不开这种思想的支撑。并且需要深入探讨的是,政治学术领域提出的民本思想,本身并非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把人民看得比社稷和皇权更重要的目的。诚然由于种种因素,封建统治阶层大多难以有这样的胸怀、视野和足够的领导力来践行,那是另外的问题。第二个观点实质上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100年前英美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一些优秀企业家就开始探索企业民主管理(即管理学著作中提到的“工业民主”)模式,经过百年发展人本管理已深深融入优秀跨国公司血液。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没有确然的证据表明,企业人本管理会削弱管理效率,相反新时期员工素质大幅提高的状况下,若是仍固守以物为本的管理无疑会给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带来巨大损伤。第三个观点是一个现实困难,但却恰是当前需要下决心去改革的。

具体而言首先要改变“以人为物—以物为本”的思维模式,真正把员工的发展当作企业的使命之一,尊重每个员工的发展权益和人格尊严。其次应抓好文化管理,特别要在考核、分配、晋升、资源配置等核心机制中凸现导向作用。再次要探索新型的团队建设,特别是建立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上下级等跨职级关系,削减权力距离引发的沟通障碍和价值牵引力。第三是要进一步搭建好人人有价值、个个可成才的职业发展平台,引领员工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后是要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进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改革,促进员工参与式管理,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五、大力弘扬正气精神,构筑和维护风清气正的文化场

十八大以来中央重拳反腐,查处大批违法违纪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发生在企业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领导干部队伍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存在着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领导干部的言行对于组织成员价值观有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近几年调研发现,群众对领导班子有“七怕”:一怕领导人心不正,把组织和群众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垫脚石”;二怕干部为官不清,以权谋私搞桌下交易;三怕领导玩办公室政治,拉帮结派“培养自己人”;四怕领导不在状态,无心带领员工干事业;五怕领导班子不团结,员工工作无所适从;六怕一把手频频更换,经营管理套路变来变去;七怕领导老好人,不讲原则和稀泥。这七怕中有五六个都跟企业风气有关系。很多人慨叹员工拜金,不讲条件为企业奉献的时代过去了,客观讲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市场化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从基层组织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成因还在领导干部队伍风气。

打铁还要自身硬。领导干部要有“四心二力”。四心是: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际遇和机遇,珍惜自己的人格和福德;公心,权力一旦为一己之私所用,其滋味极可能由小甜及大苦;事业心,成就感的增加来自于事业的不断成功,而非职务的提高;平常心,阿谀奉承的话八九成都是对着领导的座位说的,捧杀比棒杀还难提防,干部也是凡人要有平常心。两力是:敢于推动改革事业、不怕得罪利益既得者的魄力,带领企业实现战略性发展、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能力。这些实质上就是100年前管理理论之母福列特就已提出的观点,领导角色中影响力比权力更重要,通俗讲就是领导的人格魅力和软实力。释家文化也启示我们:做领导干部要惜福造福,无愧于员工和企业,才能树立起组织的正气和自己的魅力。

在树立正气方面,除了打造过硬的领导干部队伍,还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树干事创业之气,凝聚员工向市场发力求发展;二是公平公正之气,在分配晋升等核心机制上彰显导向、体现公义;三是要树风清气正之气,推动组织内部管理公开透明。

六、大力弘扬协作精神,不断挖掘企业发展潜力与战略空间

当今企业管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如基于内部资源整合的矩阵式结构、敏捷组织、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以及基于外部资源整合的企业联盟、竞合战略、服务外包、平台战略等。这些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出现,是时代使然:由于交通、通讯等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经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不再过多地受到地域的限制,企业靠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单靠自身的能力,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那么相应的基于外部资源的整合模式就盛行起来,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协作把各种专业机构集结起来,共同向市场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具有更好客户体验的服务,自身也进一步得以更快地发展壮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同市场的边界就发生了变化,如果沿用过去的管理模式,可能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同时即便没有外部协作的需求,市场的变化也要求企业对内部流程优化和增效,进而需要企业在内部协作上有大的突破。

近几年来测评中心对企业的调查中,员工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员工重点反映的问题就是跨部门、跨级别协作困难。协作难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一)大型企业管理体制偏重于分工、独立、担责,不重协同、合作、分享。其结果是,算局部帐大于算总帐,造成严重的部门藩篱;(二)在特大型国企中官本位思想相对较浓,不犯错比不创造重要得多,服务好领导比服务好客户重要得多,使管理机关行政组织色彩浓厚,对市场缺乏足够敏感性;(三)涉及部门及个人利益,部门间、处室间竞争大于合作;(四)企业总部中少数干部员工背景复杂,牵涉政府、客户以及企业子弟等多方面关系,给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影响到管理机关部室文化。这些都加剧了协作的困难,有时审批事项从底层报到总部半年一年过去了,客户需求早已变化,有时跨部门协作一圈文件签字下来几周才能完成。从一些企业的年度经营报告的通用格式也不难看出,各部门间的工作都彼此独立,很难从整体上看到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仿佛整体和大局只是董事长、总经理考虑的事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认识到:企业生存终究要靠市场,企业经营是一盘棋,企业整体效益不好哪个部门都难以独善其身,要大力增强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推动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协同性。

对外协作是另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应树立竞合双赢的理念,与上下游企业和竞争对手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秩序和竞争环境,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经济和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对竞争者,要比拼技术、管理和服务能力,要建立和谐共容的心态,哪一个大企业都害怕没有竞争对手的独行。要抵制不正当竞争的思维,不要相互拆台诋毁,那样只会带来双输的结果。对于供应商和合作者要有尊重和共赢的心态,不要因企业市场地位高而藐视合作伙伴的利益,那样只能带来不真诚和粗劣的服务。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全球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应树立开放包容、和谐多赢的战略意识,在全球化战略中精心耕耘在东道国本土化,尊重当地文化、遵守当地法律、适应当地实际,培育本土客户与合作伙伴,担当企业公民责任,为当地消费者和社会经济创造福祉。尤其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权力距离较大,管理下属员工需要注意尊重他们,避免不必要的劳工纠纷。近年来个别企业在海外经营忽视安全生产造成事故、在招投标中涉嫌商业贿赂、管理人员态度傲慢造成企业与雇员关系紧张,这些都会对中国企业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应当在经营成功的同时实现和谐共赢,把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到全世界。

七、大力弘扬诚信精神,扎实塑造可持续经营的企业品牌

诚信精神本是中国企业多年传承的优秀文化基因,但受利润最大化价值导向影响,目前我国仍处于企业道德问题多发期,问题涉及食品药品安全、商业欺诈、商业贿赂、财务作假、干部腐败等多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诚信基础削弱的宏观因素,也有企业缺乏必要商业道德的微观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诚信精神不足首先是缺乏起码的守法精神,漠视一个企业法人的法律底线;二是纯粹的赚钱心态,甚至怀有一夜暴富的心态,为赚钱不惜违背道德底线;三是以“潜规则”为真理,认为企业生存就必须遵从业内“潜规则”;四是经营理念低下,认为营销就是忽悠消费者;五是缺乏长远经营企业的想法,企业赚钱就做不赚钱就去做别的;六是企业家和经理队伍个人利用职务便利“搭便车”……企业的失德行为不仅危害了消费者权益甚至安全,而且损害了行业发展健康,“三鹿奶粉”事件导致消费者对中国婴儿配方奶业信心大幅降低、引发国外奶粉大量流入,教训值得警醒。

正视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改革才进行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初步建立,期间必然存在“成长的烦恼”。改革深化期,随着市场经济监管体系的完善、打击力度的加大、消费者日益理性成熟,企业道德水平如不提升,其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应大力继承弘扬中国商业文化的精髓,倡导企业以诚信为基石,老老实实做产品和服务;真正树立做百年老店的志向,兢兢业业做出企业的诚信口碑,做出能够传承经营的企业品牌;培育诚信的干部员工队伍,使之乐享一份值得骄傲的工作。

 

(作者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测评中心主任)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本会新闻|中外企业文化峰会|学术论坛与班组论坛|民营文化论坛|传媒与品牌年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77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980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关闭
关闭